当前位置:土豆新闻网 > 国内 >

浦东1990,他们仨的故事(2)

时间:2018-09-18 17:37:43观看次数:200

  1990年以前,陈珏一家一直住在陆家嘴花园石桥路22弄20号的一座高平房里。1990年,一个消息传到了街坊:“这里要造金茂大厦了,我们都要动迁走了!”陈珏家的房子,就是如今金茂大厦裙房的所在地。

  “我们家的老房子是爷爷奶奶在1952年造的,一共135平方米。”在陈珏印象里,家里的三眼灶台是奶奶经常待着的地方。“一个灶眼烧饭,一个烧菜,中间烧水,当左右两边同时烧煮的时候,中间的水自然就开了。”小时候上学半天就可以回家,这时奶奶早已烧好了一大锅菜饭,孩子们围着分食。那时的生活很清苦,烧柴,拎马桶,一周洗一次澡。冬天很冷,洗澡时要在阁楼的木头上装一个浴罩,这样蒸汽就可以留在里面。

  家门口还有一片宅基地,爷爷奶奶在地里种蔬菜、葡萄和月季。“还有一棵很大的无花果树,结出来的果子分给邻居一起吃都吃不完。”记忆里的小时候充满着简单的快乐。陈珏家中三姐妹,一有时间就到附近的浦东公园去玩,也就是现在的东方明珠所在地。“五分钱门票进去,有动物园、儿童乐园。公园旁边就是黄浦江,我们坐在那看大船来来往往,一看就是一个下午……”

  1995年,陈珏一家正式搬离陆家嘴。“后来房子拆的时候,妈妈还带着我们去看。爸爸不敢去看,因为那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

  从陆家嘴搬到金杨,一切仿佛从头开始。“其实在动迁前的1991年底,我们曾经到金杨看过一次,当时这里是大片大片的水稻田,还没有打地基。我们一家站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到1995年搬进来时,金杨的生活设施还没有完善。整个社区只有一辆773路公交,买东西要到很远的地方。没有煤气,只能每天从厂里食堂带饭菜回来吃。“如今的金杨不一样了,交通便捷了,老百姓生活也方便多了。”

  除了生活以外,最先感受到改革开放巨变的是陈珏上班的纺织厂。“那时厂里效益开始下降,我们天天开会,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壮士断腕。”那是1997年,工厂前途未卜,30多岁的陈珏鼓起勇气通过考试到居委会工作,离开了奋斗多年的纺织厂。

  后来的事实证明陈珏的选择是对的。工厂关闭以后,大量工人下岗。而陈珏从1998年进入居委会,一直做到了退休,见证了上海基层管理的每一次改革和变迁。

  说到28年来对浦东开发开放印象最深的时刻,陈珏描述了这样一幕:1995年东方明珠建成开放那天,陈珏一家登上明珠塔最高的地方俯瞰陆家嘴,当时金茂大厦还在造,环球金融中心的地块还是一片荒地。“我们亲眼看到自己曾生活了几十年的房子全部都消失了,这里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绘就蓝图。”当时的情景,陈珏现在说起来仍热泪盈眶,“浦东的开发开放,是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共同努力付出所造就的。”

  去年情人节,正值上海中心开放,陈珏带着年迈的父母去观光。从上海中心119楼的观景台往下看,正好能看到当年一家人居住的花园石桥路。两位老人很激动:“你看,这个地方是我们原来住的!”

  “同龄人”与浦东一同追梦

  早上七点半,漆梦影早早地从金桥的家中出门,此时公交车站前,等车的人群已经排成长长一列。她是张江一家核电贸易公司的采购员,每天乘坐777路公交车,朝九晚五地往返于张江和金桥。

  远远看见777路从马路那头驶来,身后的人群已蠢蠢欲动。她这么描述“魔幻”的挤公交经历:“你不用走,也不用挤,后面会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把你推上车,上车后,双脚可能还是悬空的。”进入张江的路每天都在堵,公交车像一个装满咸鱼的罐头,拉着人往张江蠕动。

  漆梦影出生的那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中国向世界打出了一张“王”。

  对这一切,漆梦影自然无从知晓。她是江西南昌人,出生后一直在当地生活,直到大学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进入到浦东一家核电贸易公司工作。漆梦影大学学的是外语,没有接触过核电行业。“当时就是一心想来上海看看。”那是2011年7月,当时公司所在的申江路上还是“前面大马路,后面大农村”的景象,园区里的办公楼寥寥可数。

Copyright © 2018-2020 www.tdftex.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土豆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