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土豆新闻网 > 社会 >

电影清单丨瘟疫与社会:现实警钟、社会机制与历史启示

时间:2020-02-17 21:24:13观看次数:200

人类进化到今天,不断受到各种病毒的侵害,我们的免疫力因此不断进化。但是非虚构作品《血疫》却提醒病毒也在不断进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因此,疫情的暴发很可能是自然的自我平衡。

在这个层面来说,每一次的瘟疫都让人类在自然面前学会了谦卑。但当我们一次次攻克疾病,自大又多一分,开始相信自己在星球的主宰地位,相信改造自然,让其为我们所用,而新的危机却在暗流涌动。

瘟疫的暴发和抑制,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涉及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运作,并与之产生复杂的互动和博弈。遗憾的是,这种互动,并非都会导向一个正面的结果。

以下五部电影涉及古今中外,都和瘟疫的暴发有关。这些电影风格各异,侧重不同,但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同性:鲜活的个人总是要面对僵化的组织,个人的生命价值总是需要和集体的利益进行衡量,脆弱的人性必须经受残酷的打压……它们都在描述人对死亡的恐惧,对未知疾病的敬畏,以及在危机时候爆发出的极端人性。

这种“极端”不仅指的是那些黑暗的部分,比如邪恶和自私、恨意和猜忌;也指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普通人迸发出的“神性”。正因有了为我们拉响警报的“吹哨人”,替我们抵抗灾祸的先行者,为我们具体寻求方法的实干家,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

疫情的“吹哨人”: 

挺立在敌人和公民之间

2019年的美剧《血疫》(Hot zone)改编自同名非虚构作品,以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雷斯顿事件”为原型,成功塑造了几位美国式“吹哨人”形象。该剧讲述了1989年发生在美国本土的埃博拉病毒暴发事件,军方研究人员南希·贾克斯发现猴子身上具有这种病毒,并可能传染给人类,一开始没有人相信,但南希坚持上报,所幸最后虚惊一场,病毒得到了及时清理也没有造成人员的死亡。美国政府以此为警戒,建立了一套新的防御机制。

任何制度都不能接受瘟疫的存在,认为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抢购,而稳定的秩序是不可以被挑战的,也是统治者最为重视的。为了争取到上级的支持,南希·贾克斯和她的导师不得不动用各种手段,让事件一步步升级,倒逼上级不得不重视病毒的存在。


《血疫》塑造了美国式的“吹哨人”。

严格地说,这部剧集并没有特别复杂的剧情,但是却给予观众非常现实的警示:病毒随时可以出现,它本身就会自我更新,随时准备卷土重来。以埃博拉病毒为例,自从1976年发现之后,已经暴发了28次,2014年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还依然暴发了埃博拉疫情,导致上万人死亡。人类在安逸中已经忘记在我们的始祖就在不断地和各种病毒做斗争才有了今天的人类,面对疾病,我们永远需要在前线的“吹哨人”。

该剧的高光时刻就是南希吹响警告的“哨声”之时,她对官僚系统的上司们说:“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决策而袖手旁观,什么也不能做,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可能摧毁一座城市的敌人,而各位将挺立在敌人和门外的公民之间……”

不治已病治未病:

瘟疫作为历史的终结

在众多关于瘟疫和疾病蔓延的电影中,中国导演王竞的《大明劫》恐怕是让国人最为感同身受的一部作品。电影讲述了明朝崇祯末年,天下大乱,将军孙传庭镇守潼关却遭遇瘟疫,眼看大明江山覆灭,所幸得到医生的吴又可的帮助,研制出了“达原饮”使得疫情得到了遏制……

电影里演绎的历史并非没有根据,该片的编剧将同时代的两位名人依靠一场瘟疫拉上了关系,看上去讲的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骨子里将治病和济世并置起来,以古喻今,颇有一些“警世通言”的意思。

电影的最后有一段孙传庭和吴又可的对话,谈及国运,吴引用《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谈及历朝历代始兴终衰,皆是因为重驭世之术,轻经世之道。而大明王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解除。”


《大明劫》:治病是救国的隐喻。

Copyright © 2018-2020 www.tdftex.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土豆新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