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土豆新闻网 > 军事 >

奥斯曼帝国:横跨六百年的帝王将相、外交、军事

时间:2020-02-29 01:02:25观看次数:121

为帕特里克·贝尔福的《奥斯曼帝国六百年》这样一部倾向于通俗性的通史作品写评论,不免有些困难,因为不易找到切入点。这类作品往往跨度很大,虽然涉及的只是一个帝国,但奥斯曼帝国毕竟是一个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朝代,其在时间跨度、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成份的多样性方面,远远超过了秦统一以来的任何一个中国王朝。


一位德国裔的奥斯曼史家曾说过,大部分关于奥斯曼帝国历史的单卷本通史作品,都是由非该领域的专家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我想,很多领域可能都是这样。因为,对那些专业的史家来说,他们可能赞成如下这样一种观点:


“在今天西方,写通史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那根本是教科书。一般专家不大愿意写教科书,这是服务性质,而且你不可能在研究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专家,要了解其他专家的意见。一般写通史几年后就要修改了,知识进步了,又要重新来过,写得再好,没有超过十年二十年的。总而言之,通史不是大事情,得不到太大的重视。在西方写通史的动机大概有两个:第一,写得好的话,市场大,可以拿到很高的版税,就发大财了,还可以设立基金会。第二,能综合一切历史知识写出一部大多数人接受的长篇叙事,这也是一种创造,给人满足。但一般而言,写通史不算原创性的贡献。”

(《余英时为什么不写通史?》)


的确,写通史要去消化别人的作品,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再者,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当然,最好是能够引人入胜,还要卖得好,这是很不容易的,难怪有人认为得不偿失。


当然,通史不一定就是通俗作品,比如《剑桥中国史》《剑桥土耳其史》是很有学术分量的专题类、多人合作完成的大部头通史。六卷本的《哈佛中国史》则不同,每卷由一人独立完成,主题鲜明,各有所长,读起来也不枯燥,据说中文版卖得也很好。这类书即使对专业学者来说,看看也有收获。尽管有专业史家认为写通史得不偿失,但对一般读者来说,这类书又是非常需要的。所以,即使仅仅出于公益之心或知识人的责任感,专业史家写本领域的通史,还是值得鼓励的。


撰文 | 昝涛

(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土耳其帝国的兴衰》,作者:(英)帕特里克·贝尔福,

译者:栾力夫,版本: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年10月


1

通俗,但部头并不小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有几大特点:首先,作者相对比较专业。帕特里克·贝尔福(1904-1976年)早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更多以“Lord Kinross”而闻名。他算不上是一个专业的奥斯曼-土耳其史家,但他的确是重要的历史作家,尤其是在中东领域,他写过多本著作,他关于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传记,在土耳其也很畅销。这本《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在他去世一年后(1977年)才出版的。《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中文版有近800页,带有很典型的讲故事式的叙事风格,细节多,语言生动,关键地方常有点睛之笔。


其次,本书比较适合一般读者。要想一般性地了解奥斯曼帝国的历史,阅读《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应该是很好的体验。书里面涉及600多年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重要史实,尤其是从政治、军事和外交史的角度来说,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奥斯曼人的崛起、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围攻维也纳、争夺地中海、俄土战争、拿破仑入侵埃及、大国外交、克里米亚战争、穆罕默德·阿里的挑战、19世纪的改革、青年土耳其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都有涉及,往往讲得很详细。


再次,从资料来看,作者尽可能利用了一些西方人的早期记载,还有一些是史学家的著作。从阅读的体会来说,这本书应该会让一般读者感到亲切。比如,里面有很多轶事。有些是取材自爱德华·吉本

(Edward Gibbon,1737─1794)

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尤其是关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他主要参考了吉本。关于近代部分,贝尔福更多地是得益于中东研究大家伯纳德·刘易斯

(Bernard Lewis)

的名著《现代土耳其的兴起》,当然,这也使其不可避免地戴上了刘易斯的眼镜

(大略地说,刘易斯在土耳其研究领域的地位,大概可以堪比费正清在美国汉学的地位,作为现代化范式的代表,刘易斯如今常被当成过时或错误范式的代表)


1919年5月25日,伊斯坦布尔。照片中为土耳其人抗议巴黎和会、反入侵、呼吁维持国家统一的集会。



Copyright © 2018-2020 www.tdftex.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土豆新闻网 版权所有